首先并不觉负能量,小时候大家都会模仿老师,只不过十几年前网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,而他只是放到了网上,被放大了很多成了众矢之的,再者,模仿肯定是老师这样做才会模仿吧,至少我上学时老师跟他模仿的可以说是一摸一样!最后说他在传递负能量,那他所模仿的老师本身的行为是不是才是真正的负能量呢? 【吸收财讯】钟美美是谁?因为在视频中模仿老师抱病上课、接电话、上公开课、生气发飙、痛批早恋等活灵活现,来自黑龙江鹤岗的13岁男孩钟宇升以“钟美美”的身份在网络上迅速走红。原标题:模仿女老师的“钟美美”爆红,究竟对谁是一种伤害? 冰川思享号特约撰稿 | 李跃
▲黑龙江鹤岗的13岁男孩钟宇升在视频中模仿老师活灵活现(图/网络视频截屏图)
smoker:引发了这么大规模的共鸣,已经很有意义了。 其视频随后遭遇下架,更是引起广泛争议。有传言他被“约谈”了,很多人忧心忡忡地说,这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。
01
大浩子超级酷 : 现在教育局 班主任 老师 家长 钟美美 一个个全蹦跶出来了 我们都没激烈你们那么激烈干嘛 。。。不过,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记者的最新采访,事实并非如此。“钟美美”的班主任田广霄老师表示,他个人曾与家长有过沟通,但是目的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的发展,而是为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进行保护——值得一提的是,田广霄老师是一位男老师,而“钟美美”模仿的是女老师。
▲田广霄老师接受媒体采访(图/网络视频截屏图)
当记者问到视频被下架是否因为被学校或老师约谈时,“钟美美”母亲吴女士予以否认。
之所以网友无法再看到相关的视频,她坦言,因为相关的评论有好有坏,害怕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,所以让孩子将视频先隐藏了起来,只留给自己观看。未来也将继续支持孩子尝试模仿别的角色。
此前,钟妈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到,担心网络关注的忽上忽下对孩子有影响,要让孩子知道,哪一天变得不红了,没人关注了,也很正常。
02
在孩子的爆红面前,我觉得这位母亲体现了一种难得的清醒,让人看到了一种爱护孩子的正确姿势。
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,万物留痕;但互联网也是没有记忆的,一个热点很容易被另一个热点覆盖。“钟美美”被网络遗忘或者阶段性遗忘,是大概率的事儿。如果因此而心理失衡,爆红反而是一种伤害。
▲靠模仿女老师上课爆红的“钟美美”(图/网络视频截屏图)
更重要的是,这位母亲并没有“趁热打铁”,对向孩子汹涌而来的网络流量进行迅速变现。钟妈妈说,孩子出名之后,也接到了不少广告邀约,但她的选择是“不接受,因为这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”。
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这更是一种不多见的定力。
03
很多人可能会想起,2019年4月,杭州3岁的童模妞妞被亲妈狠踢一脚的视频在网上热传,揪心的画面引发众怒,连续登上了好几天的热搜,“童模”这个词汇也由此更多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。
▲3岁女童妞妞在拍摄时遭亲妈狠踢(图/网络)
央视去年做了一个跟踪报道,揭露了童模行业的一些真相。
据业内人士透露,就算一个刚入行的童模,通过一天的拍摄也可以获得四五千元报酬。早在2017年底,一则关于11岁中国混血童模叶祖铭自曝年收入80多万元的新闻,更是引爆舆论。
而这背后,是达数十亿元的童模经济狂欢。
随着未成年明星的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现象呈现井喷式增长,为未成年明星本人及其经纪公司、监护人及商家等都带来了可观的商业利益。而对这些童模来说,则意味着人格、尊严乃至整个童年被商业利益所交换。
04
这样的现象并非只发生在国内。
数年前韩国媒体报道,该国一名18岁高三女生身着露肩衣服和网纱长筒袜,在一次商业活动中与50名成年男子热情拥抱。此举招致外界责难,并在韩国国内引发了强烈批判。
▲韩国高三女生崔恩贞与50名成年男子拥抱(图/网络)
以“钟美美”当前的网络影响力,如果愿意授受商业广告,应该是一笔不低的、对普通家庭具有巨大诱惑力的数目。但这确实不是“一个孩子该有的”,会对一个人的成长带来某种不可控的变数。
若说家庭暴力是显性外在的暴力,那将未成年人拉到成人化世界的聚光灯下,让其成为一架商业机器,接受超出年龄的某种“规范”,则是另一种隐性暴力,另一种“虐童”。问题是,这样的伤害长期以来为我们习焉不察。
“钟美美”母亲抵制了这样的诱惑,确实难能可贵。但是,如何避免商业活动侵袭童年,避免童年被过度消费,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宏大话题,不能只寄望于个人的定力,还需要商业资本以及整个社会的教育定力来加持,在制度层面加以某种限制。
05
事实上,为商业活动设置“少儿不宜”门槛,是一种国际惯例。《加拿大广告标准准则》规定,不得将儿童作为广告对象。瑞典更是立法禁止12岁以下儿童的电视广告,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禁止儿童广告的国家。
美国的时装设计师协会(CFDA)也在指导方针中,直接建议设计师不要雇用16岁以下的模特进行表演。
不久前的今年全国“两会”期间,有政协委员提交了《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从事商业活动权益保障的提案》,建议构建行业许可规范,通过对法定代理人监护权的引导、监督和惩治,形成未成年人从事商业活动权益保护的综合机制——这种往往令人浑然不察的伤害儿童现象,总算有人呼吁制止了。
回到“钟美美”爆红这件事上来,我们要欣赏、包容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,也要保护、捍卫一个人的成长不受太多商业利益左右的权利。
童年只有一次,要让孩子知道,镜头外还有更广阔的天空,更丰富的世界。
钟美美这段时间特别火。
起初,鱼叔也没多在意,就知道有这么个小孩,学老师学得特别像。
还被网友们追加了「影后」的桂冠。
直到近几天,又听说钟美美的视频「大量下架」,甚至还有被「约谈」的传闻。

这下,鱼叔来劲了!
一个小孩能有多大能耐,惊动到要下架的地步?
非得亲自瞅瞅去——
幸好现在网络发达,通过各种途径,我们还能看到不少钟美美的视频。

这一看不要紧,鱼叔直接上瘾了!
根本停不下来!
这娃儿,两个字——
人才!
模仿得也太惟妙惟肖了吧!

就算是操着一口「东北口音」,却能让天南海北的网民都能浮现自己学生时代的回忆。
难道,全国的老师都一个样?!
不过遗憾地说,这样的模仿视频,不被约谈下架才怪。
鱼叔这么讲,不是认为它应该下架,而是相信学校的领导和老师,在看完这些视频后,一定会向他「施压」。
看看钟美美自己怎么回应?
“我不想发那些了,想换个风格,也是表演,但是不模仿老师了,我看他们挺多看腻了。”

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:
换风格为什么要删视频呢?
还没两天,当地教育局就承认了学校与钟美美「有接触」。
还说,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,去拍一些「正能量」作品。

听完老师一席话,鱼叔更纳闷了:
模仿个别老师的丑态,就是负能量了?
喜剧,不就是用夸张、讽刺的方式,博人一乐,发人深省。
小品之王「赵本山」不是还爱模仿大忽悠?

伍迪·艾伦哪部作品不是在模仿虚伪的知识分子?

卓别林不也是在《大独裁者》里模仿了希特勒?

按这个道理,这些作品全是负能量?不适宜观看?
模仿,是孩子的天性。
钟美美能走红,正是因为大家对他的表演认可!
也同时说明,这样的老师的确普遍地存在。
教育孩子,最好的方式就是「以身作则」。
如果每一位老师都做到为人师表,钟美美的模仿又怎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共鸣?
现在的教育系统,若是连这样一个有表演天赋的孩子都无法容纳,那真是一件万分可惜的事情。
今天,鱼叔就推荐一部经典影片。
探讨一下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方式,对待孩子的天赋——
《跳出我天地》

影片诞生于2000年。
作为非竞赛影片首映于5月的戛纳电影节,收获一致好评。
等到正式上映后很快成为话题电影。

不仅票房大卖,还在次年的英国电影学院奖上拿下最佳英国影片、最佳男主角、最佳女配角等多个奖项。
导演史蒂芬·戴德利此前一直活跃于英国戏剧界,至今已执导了超过100部舞台剧。

《跳出我天地》是他的电影长片处女作。
首次踏足电影界,就大获成功。
随后,他还陆续拍摄了《时时刻刻》《朗读者》等优秀作品,以及网飞的热播剧《王冠》。


这部《跳出我天地》,相信不少鱼友都看过。
但过去提及此片,多是强调「励志」「青春」「梦想」这些关键词。
鱼叔这回着重从另一个角度说说它!
况且,影片在今年刚好迎来「上映20周年」纪念日,这同样也是一次值得回顾的时刻。

与其他励志电影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,《跳出我天地》其实包含了两条平行线索。
一条就是讲述12岁少年比利,如何迷恋上芭蕾舞,并在芭蕾老师威尔金森的指导下不断学习。

另一条线索,则是1984年背景下,比利的哥哥和父亲正在参与的「英国矿工大罢工」。
为什么要把一个追梦者的故事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下?
而且,影片中关于罢工的戏份还不少。
这绝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比利所在的矿工家庭是多么得困难。

它其实还有两方面的用意。
第一,是罢工运动与芭蕾舞练习形成一种「两极化」的对比。
罢工,呈现的是「刚」。
充满了暴力和对抗。
而芭蕾舞,展示的是「柔」。
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修炼。
这一刚一柔两种力量,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两种性别的划分标准。
在父亲眼里,男孩就应该学习拳击、摔跤这种激烈的对抗运动,这才够「男子汉」。
所以,他原本是要将比利送去学习拳击。
希望儿子能够充实自己的「武力」,而非「舞」力。
可惜,比利对这方面完全不在行——

机缘巧合下,他在隔壁的芭蕾舞课上,发掘了自己的兴趣所在。
他开始对跳舞感到着迷,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舞蹈练习中。

当父亲发现时,根本无法接受这一点。
在父亲、哥哥眼里,芭蕾完全是属于女孩子的东西。
一向暴躁的哥哥甚至对着舞蹈老师破口大骂:
「你想干嘛?想把他变成娘娘腔?」

到这里,便引发出了一个常见的教育问题:
到底是什么,决定了孩子应该学什么?
是性别吗?
显然不是。
鱼叔认为,是「兴趣」,孩子自己的兴趣。
只有兴趣,才能有效地推动孩子学习成长。
只有兴趣,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自身潜力。

除此之外,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预示。
参加罢工与学芭蕾,分别代表了底层工人家庭的「两种出路」。
罢工是用联合的手段,去改变工人阶级的现状。
它依靠的是团结、合作的力量。

而学习芭蕾,则是完全属于个人的奋斗。
从某种程度上看,有那么点自私……
但实际上,这条路才是最现实,最直接的。

上个世纪,英国此起彼伏地兴起了许多次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。
可英国工人的问题有得到实际的解决或者改善吗?
没有。
每次的运动结果,都是少数的工会领袖,成为最后的利益获得者。
而大部分的底层工人,依旧陷在困境之中。

《跳出我天地》中的那场工人罢工运动,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。
而得知这个消息的同时,比利也刚好收到了伦敦皇家芭蕾学院的录取通知书。
只不过,此时的父亲已经不那么在乎罢工运动的结果了。
他和大儿子,已经决定重回矿场,用自己的双手换来供给比利进修的学费。

而比利通过自己的奋斗,最终走上职业舞者之路,成为舞台上的明星,不负家人的期望。
所以说,罢工这条线索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。
它强化了片中的两股力量的对峙,两种观点的争辩。


更重要的是,让父亲和哥哥这样的家人角色没有失去应有的分量。
说实话,「励志」这个概念,对于一个12岁少年来说,还没有那么清晰具体的认知。
当面试官问比利,跳舞的时候有什么感觉?
比利这么回答:

这个年龄上的孩子只知道自己喜欢什么,擅长什么。
这些,更多是一种「直觉性」的。
但这种兴趣和特长,能否坚持下去,最关键的还是得看家长的支持与否。
试想,如果影片中的父亲没有放下自己的固执和偏见,没有用尽全力支持比利的舞蹈事业……
单靠比利自己,还能成功圆梦么?

老父亲不仅放弃了自己一直以来坚守的罢工运动,
还主动典当了家中的贵重财物,为比利赴伦敦考试筹集资金。


当然,老师的作用也很关键。
正所谓,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
威尔金森就是一位好伯乐。
她慧眼识才,为比利倾尽所有的指导,以及慷慨的援助和推荐。

相比之下,我们再看另一部英国电影。
肯·洛奇执导的《小孩与鹰》。
同样是一个叫比利的小孩,同样出生于一个破碎的工人阶级家庭,同样在十多岁的年纪发现了自己的兴趣——
这个兴趣同样有点冷门:
驯鹰!

然而,这个比利就要不幸得多。
崇尚暴力的哥哥每天都在欺负他,甚至最后残忍地杀死了他心爱的鹰。
在看到被扔在垃圾桶的鹰的尸体,小比利伤心不已……

这样的打击,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来说,是异常残酷的。
很可能会留给他严重的心理阴影,使他长期处于孤僻、自卑的状态。

可见,《跳出我天地》中比利的成才之路,不能少了父亲的支持和老师的关怀。
如果仅仅用励志这个标签,去概括整个电影的主题,远远不够。
影片以一种轻快而温情的笔调,驳斥了社会对性别意识的固有偏见,也透析了孩子教育的本质——
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,让孩子的天性自由发挥。

新时代的人才,一定具有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特质。
如果还是抱着固有的观念、陈旧的教条、狭隘的眼光,又如何培养出未来的明星?
孩子的梦想,需要呵护;
孩子的天分,更要珍惜。
这弥足珍贵的萌芽,最令人遗憾的方式,就是被提前扼杀。
每个孩子最终都会长大。
是拥有足以翱翔的坚韧翅膀,开辟自己的天地;
还是掉落到地面,被打磨得圆滑而无趣,继续重复他人已经走过千百万遍的老路。
那把剪刀,现在就握在大人手里。

全文完。